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文化社會學
SOCIOLOGY OF CULTURE 
開課學期
99-1 
授課對象
社會科學院  社會學系  
授課教師
李明璁 
課號
Soc2023 
課程識別碼
305 307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社103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2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91SocofCul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文化社會學

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0年秋—冬

上課時間:週二下午2:20 — 5:20
上課地點:社會系館103教室
授課教師:李明璁
聯絡方式:mtlee@ntu.edu.tw

「『文化』是英語字彙中,第一第二或第三個最為複雜的字眼。」
“I don’t know how many times I’ve wished that I’d never heard the damned word.” -- Raymond Williams
 

課程目標
關於「文化」為何與如何,總引起熱烈討論卻又眾說紛紜;不僅在學術論辯如此(所謂「文化研究」的興趣持續擴散),在大眾言說中亦然(比如「文化經濟」的呼聲經常可聞)。然而作為社會系核心領域課程之一,在有限時間安排下,本門課將不採主題式的經驗現象討論(如性別與身體文化、跨國流行文化、或文創產業發展等等);相對的,我們將聚焦於對重要文化理論的紮實閱讀與思辨。

課程將從「文化」的社會定位開始進行思考,然後脈絡化地回溯現代性的文化起源;接著我們將探問資本主義架構中「文化」的宰制與賦權,最後則進入日常生活裡多元的文化爭鬥與協商。
 
課程要求
1. 每位同學需在每週一下午六點以前,將讀書引文(quotes)五則、以及對該引文之短評(可以是贊同或質疑或經驗舉例思考),上傳至課程專屬網頁。此一每週作業成績共佔總學期成績之40%。請注意:(一)引文是指從當週「必讀」文獻中直接抄錄之一段原文,而非個人摘要或心得感想(如為英文須自行譯為中文,並附上頁碼)。(二)不接受無事先請假(需有明確必要之理由)之遲交;無故未繳交次數全學期累積達四次者,無論考試表現如何,總成績皆將以不及格計算(即俗稱「當掉」)。(三)老師會於每週課堂講述中,隨機抽點同學進行分享與討論。
2. 本課程總共有三次考試:日期依序為2010/10/19(第六週)、11/30(第十二週)與2011/1/11(第十八週),每次考試各佔學期總成績之20%。
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三、每週閱讀進度
(註記*為指定必讀;其餘為選讀,選讀文獻並未納入影印讀本):

W01: 09/14 課程簡介

Part.1 文化的社會位置與作用

W02: 09/21 作為「概念」的文化
*Zygmunt Bauman(2001/2009中譯)《作為實踐的文化》,導言、第一章,頁1-146。
Fred Inglis (2004) Culture. Ch.1.

W03: 09/28 作為「結構」與「實踐」的文化
*Zygmunt Bauman(2001/2009中譯)《作為實踐的文化》,第二、三章,頁147-292。
Chris Jenks(1993/1998中譯)《文化》,第二、三章,頁45-110。

Part.2 成為「現代人」的文化過程

W04: 10/05 現代性的進程及其體驗
*Marshall Berman (1982)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. Part III, pp. 131-171.
*Walter Benjamin (1938/2003中譯)《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:論波特萊爾》,頁193-256。
Charles Baudelaire(1857/1998中譯)《惡之華》。
Charles Baudelaire(1869/2006中譯)《巴黎的憂鬱》。

W05: 10/12 社會變遷中的主體回應
*Georg Simmel (1971, ed. by D. Levine)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..
(1903) “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”, pp. 324-339.
(1904) “Fashion”, pp. 294-323.
(1908) “Group Expan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ity”, pp. 251-293.
(1918) “The Conflict in Modern Culture”, pp. 375-393.
Georg Simmel (1908/2002中譯)《社會學:關於社會化形式的研究》第八∼十章。

W06: 10/19 第一次考試(範圍:第2-5週)

Part.3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文化矛盾

W07: 10/26 文化工業的批判
*Theodor W. Adorno (1991, ed. by J.M. Bernstein) The Culture Industry.
(1954) “How to Look at Television”, pp. 136-153.
(1981) “The Schema of Mass Culture”, pp. 53-84.
*Max Horkheimer & Theodor W. Adorno(1969/2008中譯)〈文化工業:作為群眾欺騙的啟蒙〉,收錄於《啟蒙的辯證》。
*Theodor W. Adorno(1975/1997中譯)〈文化工業再探〉,收錄於J. C. Alexander & S. Seidman編《文化與社會》,頁318-328。
Lorenz Jager(2003/2007中譯)《阿多諾:一部政治傳記》。

W08: 11/02 文化複製的問題
*Walter Benjamin (1931 & 1935/1998中譯)《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》,全本閱讀。
*Hannah Arendt (1969/2008中譯)〈導言:瓦爾特.本雅明,1892-1940〉,收錄於《啟迪:本雅明文選》,頁21-68。
Susan Sontag(1978/2007中譯)《土星座下》,頁139-176。
Sven Kramer(2003/2008中譯)《本雅明》。

W09: 11/09 文化消費的區辨
*Pierre Bourdieu (1979) Distinction, Ch. 5, pp. 260-317.
David Swartz(1997/2006中譯)《文化與權力:布爾迪厄的社會學》,第七章,頁163-217。

W10: 11/16 文化霸權的爭奪
*Steve Jones (2006) Antonio Gramsci, Ch.1-5, pp. 1-79.
Robert Bocock (1986/1991中譯)《文化霸權》。

W11: 11/23 文化研究的視野
*Graeme Turner (1992/2002中譯)《英國文化研究導論》,第二∼五章,頁41-228。
John Storey(1999/2001中譯)《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》,第五∼八章,頁105-234。

Part.4 當代日常生活裡的文化協商
W12: 11/30 第二次考試(範圍:第7-11週)

W13: 12/07 勞工階級的文化習作
Paul Willis (1977) Learning to Labor, Ch. 1-4, pp. 1-116.

W14: 12/14 階級文化的社會再生產
*Paul Willis (1977) Learning to Labor, Ch. 5-9, pp. 117-199.
Paul Willis (2004) “Twenty-Five Years On: Old Books, New Times.” In N. Dolby & G. Dimitriadis eds. (2004) Learning to Labor in New Times, pp. 167-196

W15: 12/21 日常生活的實作理論
*Michel de Certeau (2000/2009中譯)《日常生活實踐:1.實踐的藝術》,頁1-216。

W16: 12/28 流行文化的愉悅與逾越
*John Fiske (1989/2006中譯)《解讀大眾文化》,全本閱讀。

W17: 01/04 次文化的社會意義
*Dick Hebdige (1979/2005中譯)《次文化:風格的意義》,全本閱讀。

W18: 01/11 第三次考試(範圍:第13-17週)
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6週
10/19  第一次期中考 
第10週
11/16  文化霸權的爭奪 
第12週
11/30  第二次期中考 
第18週
2011/1/5  期末考 (考題請見附檔)_
1. 無字數限制
但請認真量力而為即可
無須太過拼命
2. 繳交期限延展至1/18 17:00